我日本高尔夫发展之路:打球主体竟发生如此变化

2025-08-08 06:51:10

二战结束前已成上层人士生活必备

1918年具有历史意义:井上诚成为第一位赢得本国高尔夫赛事的本土球手。他的胜利表明,日本高尔夫正在走向本土化。当然,最先接触高尔夫的都是那些在西方留学或者公务过的权贵二代们。拿井上诚来说,他曾经被派驻纽约,加入了新泽西州的White Beeches乡村俱乐部,并连续两年赢下俱乐部冠军。另一位早期的著名球手赤星六郎则是在普林斯顿大学留学时接触的高尔夫。

这些学成归来者成了早期的高尔夫大使,日本国内的上层阶级人士不久也加入了他们的队伍。1914年,30位日本财阀——其中一位后来成了内阁大臣——联手在东京的驹泽地区建造了一座球场。不到二十年,高尔夫就完成了从外国精英到本土精英的交接棒。全球的流行趋势差不多都是这样刮起来的:次一级阶层总是追随更高级阶层的步伐,以之证明自己的精英本色。这正是高尔夫在日本飞速发展的最根本原因。

在二战结束前,飞速发展的日本高尔夫已经成为上层人士的必备生活方式。截至1940年,全日本境内共有71座球场,打球人口接近11万人。此时离格鲁姆和他的第一座球场只过了三十多年,这样的发展速度只能用惊人二字来形容。不过高尔夫还远远不是一项大众运动。和其他的西方文化舶来品如西服和棒球相比,它一点也算不上普及。限制因素主要是钱:一套球具外加一堆球,差不多相当于一个普通工人的全年工资了。当然因为参与人群的小众性和私密性,高尔夫其实在全世界范围内都被认为是一项与财富和尊贵分不开的运动。所以高尔夫显然只是日本统治阶层的顶级休闲方式。其实二战前绝大多数消费文化也都是这样:只有城市精英能够真正享受。

战后发展更快打球费用计入招待费

二战将日本原有的社会体制完全打乱,在从帝国废墟上重建起来的全新的、讲求平等的新日本,高尔夫得到了进一步深入社会的机会。战后头几年,美国大兵把日本的大部分球场接管过来变为自己享用,此举反倒进一步强化了高尔夫社会顶层运动的色彩。随着美军逐步把球场交还给日本人,日本高尔夫协会重开大门,日本高尔夫在50年代重新迎来发展。

1957年——日本政府宣布战后状态结束后一年——全日本的高尔夫球场数量升至116座,当年造访球场的总数达到了180万人次。同年,日本球员中村寅吉赢下了在本土举行的国际级赛事——加拿大杯(今天的世界杯),开启了作家田中义久所称的第一次战后高尔夫盛世。

从1957年到1961年,高尔夫在日本红得发紫,由公司管理层和经理们所组成的新兴中产阶层——有人说他们是去贵族化的新兴精英群体——纷纷涌向果岭。人们对高尔夫的需求越来越大,新建球场也如雨后春笋般四处涌现。利好因素不止一点:对公司来说,打球费用可以像找艺伎陪酒和饕餮大餐一样计入招待费,这就意味着球打得越多,税就可以付得越少。

整个60年代,日本的球场数量都在稳步增长。到了1971-1974年的第二次战后高尔夫盛世,这个成长曲线再次迅速向上拉升。60年代末,电视上开始转播高尔夫赛事,更多的中产阶层职员开始对这项运动产生了兴趣。这正是被称为日本战后婴儿潮一代进入社会成家立业之时。

上世纪80年代发展减缓上班族成为打球主力

50年代末期高尔夫与商业精英的结合,给年轻的上班族传递了一个明确的信息:会打高尔夫,是未来想要获得提升的必要技能。这也是日本流行文化真正萌芽的年代:普通人也可以轻松消费黑胶唱片、非主流服饰、立体声音响和杂志了。日本开始成为世界工厂,辛苦挣来的工资当然要花一些在娱乐和购物上回报自己。

虽然80年代早期高尔夫产业发展速度有所放缓,但1986-1989年的泡沫经济又造就了第三次战后高尔夫盛世。一切能够让一项精英休闲运动流行开来的要素在这时都齐备了:财富急剧增长、货币快速升值、全社会炫耀性消费成风。

泡沫经济时期一切都指向极致——上班族们普遍实现了战后对西方式奢华生活的各种向往。他们穿着黑色阿玛尼套装,每晚在银座酒吧侍女的陪伴下兑水狂饮尊尼获加蓝牌威士忌。高尔夫方面,许多公司突然有了大笔现金,可以投资顶尖乡村俱乐部的会员证,也可以请全公司员工去夏威夷度假,怎么奢侈怎么来。

当上班族成为了社会中坚,作为他们头号休闲运动的高尔夫,影响力当然越来越大。就在企业战士们过着天堂般的高尔夫日子的同时,女性球手群体也在这一时期开始壮大。90年代早期,全日本的高尔夫人口里女性已经占到了两成以上。

高尔夫始终是上层社会的宠儿,所以随着收入的增多,越来越多的人拿起了球杆,因为这是一种跻身上流的身份证明。其实,高尔夫在战后日本的发展曲线——奇迹般的上升曲线——没有什么值得惊讶的地方,但高尔夫为什么能够如此长久地成为日本的国民梦想呢?因为高尔夫与大众追风之间始终处于你已经够得着、但必须踮着脚的天然距离,反而进一步增强了它的尊贵感。

球场建设的脚步已经跟不上打球人口的增长速度了,供不应求的局面,导致打球费用总是维持在对大多数人来说还是要皱皱眉头的水平,这也导致公司招待费预算成为推动高尔夫发展的关键因素。虽然腰包鼓鼓,但在泡沫经济时期,想要真正打一场球其实并不容易。你需要提前几个月预约,同时交上超级昂贵的果岭费。因为国土有限,高尔夫成了越贵越红、越红越贵的稀缺资源。拿LV手袋比较,它一开始也是上层社会专属的标志。但到了2005年,尽管地铁里的日本女孩几乎已经人手一个,但依然是越涨价越有人买。

泡沫经济破灭,一切回归现实

随着90年代初泡沫经济的破灭,战后精英男性的文化符号——威士忌、高尔夫、黑色羊毛西服、白衬衣、黑领带——似乎都突然变得可笑。人们的趣味从80年代开始更加多元化,新的审美观开始排斥主流的商业社会文化。彼时的日本已经不再是铁板一块,随着经济形势晴转多云,愁眉苦脸的上班族越来越多,高尔夫突然成了晦气的象征,不再被联想为穿着优雅、在户外呼吸着新鲜空气,而是跟那些衣服上满是烟味、牙齿上都是咖啡垢的男人形象联系到了一起。随着众多乡村俱乐部破产,以及很多黑社会洗钱案例的曝光,高尔夫也经历了一段艰难时光。直到本世纪初期,这项运动才逐渐复兴。感谢像老虎·伍兹这样的新一代球手,高尔夫也变得富有朝气,以纯体育的身份重生。

直到今天,高尔夫在日本开始重新焕发新的青春活力,这项运动已经脱下了过去精英男士专属高端运动的外衣。高尔夫在日本也许再也不能成为经济发展的象征,但得体、休闲和靓丽的衣着仍然能引起比以前更多的观众共鸣。一千个人有一千种高尔夫,一路走来,高尔夫经历了许多变化,但正是这些变化,让这项运动至今仍留存于日本DNA的核心中。

女性对高尔夫突然感兴趣

尽管高尔夫因为在上班族面前过度曝光而失去了贵族色彩,但2007年左右,当女子球员将TPO风带回球场后,高尔夫着实呈现出一种强势回归的态势。

女性对高尔夫突然产生的浓烈兴趣其实是一个时尚阴谋。高尔夫产业给时装品牌和时尚杂志投入了大量资金,直接瞄准那些连推杆都不知道是什么的年轻女性。他们把高尔夫包装成与蓝筹股优质男人浪漫邂逅的必要手段,这样女孩们就不得不去买一套套全新的可爱衣服。市面上甚至出现了以专门指引女性高尔夫穿着为唯一内容的专门杂志。 这是一场没有输家的战役。他们一方面改变了大众的行为习惯,另一方面也普及了很多关于高尔夫本质的东西。冰球甚至篮球都没法做到这一点,事实上任何要由一群必须有特殊技能的人才能从事的运动都没办法做到这样。有些讽刺意味的是,到了21世纪,高尔夫运动的民主天性让它再一次对女孩子们敞开了大门。像宫里蓝这样的女球星足以鼓励日本女性走上球场,展现自己的运动天赋。有些人追求的是漂亮衣服,但日本女子高尔夫运动的发展,的确也激励了越来越多的女性以认真而非社交的态度走进球场。

日本皇室的高尔夫球渊源:

1926年8月12日,当时的裕仁王子、后来的昭和天皇和出访日本的英国威尔士亲王(后来的英王爱德华八世、温莎公爵)在东京展开“高尔夫外交”。

1957年6月1日,时任首相岸信介访问美国时与著名的“高尔夫总统”艾森豪威尔一起在华盛顿下场。

1973年9月30日,出访英国的时任首相田中角荣在英国公开赛主办地、桑德维奇的皇家圣乔治俱乐部打了9洞。陪同他一起下场的是时任英国北爱尔兰事务大臣威利·怀特劳和当时的沃克杯英爱联队队长G·A·希尔。

2000年8月12日,时任首相森喜朗在箱根打球。

2001年2月21日,在夏威夷群岛以南公海上进行正常训练作业的日本捕鱼训练船“爱媛号”被突然从水面下升起的美国核潜艇“格林维尔号”撞击沉没,造成包括4名17岁的中学生在内的9人失踪事件。森喜朗当天一大早就到横滨的一家球场与大学时代的朋友比试球技,上午11时得到事故的报告,但他一直等到两个小时之后打完球才离开球场。在会所当记者们要求首相对事故发表看法时,森喜朗斥责记者说,高尔夫球球场是私人社交场所,记者不该打搅。当天傍晚他在首相官邸对记者说:“我慌张有何用,慌张反而不好指挥。”此事引起媒体和在野党广泛批评。

2008年10月4日,时任首相麻生太郎在横滨接受专业球手指导。

2009年12月25日,时任首相鸠山由纪夫在首相官邸接受了来访的石川辽赠送的新球杆。鸠山则给石川辽颁发了2009年日本职业运动大奖,这是当时18岁的小神童蝉联这一日本体育最高奖项。

(来源:唐高网)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乐挥旅行公众账号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