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运动过程中突然出现 “ 肚子疼 ” ?国家队队医推荐这个穴!
作者:卫雍绩
概说:脊中,治疗运动性腹痛是其特色。
在紧张剧烈的训练、比赛时,人们常会出现腹痛,而此时运动性质又不宜使用止痛药物,会严重影响运动员成绩及身体健康。国家运动队队医在实践中摸索,以脊中穴为主治疗急性运动性腹痛获得较为满意的疗效。
赖某,女,27岁,运动员。
主诉:反复左上腹疼痛4年,加重1小时。
现病史:4年前无明显原因出现左上腹痉挛样疼痛或隐痛,每于训练强度大时发生或加重,有时伴有胸闷、恶心,无放射痛,与饮食无明显关系,不伴有咳嗽、发热,二便正常,服用颠茄等未见好转,到协和医院就诊,经胃镜检查诊断为胃溃疡,服用奥美拉唑,临床治愈。此后训练中偶有腹痛,静止休息或按压时多好转。
1小时前训练中出现左上腹持续隐痛,痛而喜按,喜热饮,面色㿠白,神疲纳呆,无呕吐,大便1次,色黄质软,小便正常,舌淡体胖有齿痕,苔薄白,脉沉迟。
否认外伤史。既往患有腰椎间盘突出症、右膝内侧半月板损伤、双膝髌骨软骨病、颈椎病;磺胺药过敏;否认传染病及家族遗传病史。
检查:痛苦面容,血压120/70mmHg,心率78次/min,呼吸26次/min,体温36.9℃,腹软,左上腹压痛(±),反跳痛(-),肝脾未触及,麦氏点压痛(-),墨菲征(-),仰卧起坐试验(-),肺部呼吸音正常,心脏各瓣膜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心电图、胸部X片正常;B超未见异常病变;血常规、尿常规正常;大便潜血(-)。
诊断:运动性胃肠综合征。
辨证:脾阳不振,运化失常。治法:温阳健脾。
治疗
按压脊中、接脊穴,二穴疼痛明显;
局部常规消毒后,取0.5寸针,直刺0.3寸,平补平泻,得气后继续行针,3分钟后疼痛减轻,留针10分钟,再行针3分钟,腹痛消失。
取脊中穴、接脊穴(T12~L1棘突之间凹陷处,经外奇穴),“以痛为腧”,指压二穴选取疼痛明显之穴针灸,取0.5寸针直刺0.3~0.5寸,平补平泻,捻转提插得气后继续行针,使针感增强,针感明显者效果较好。多数病例行针过程中(3分钟内)疼痛消除或明显减轻,如若症状改善不明显,可留针10~15分钟,然后再行针(3分钟内)。
以此方法治疗腹痛患者57例,1次腹痛消除者32例,显效17例,好转5例。
临床发现,针灸脊中穴、接脊穴(经外奇穴)治疗腹痛止痛迅速、疗效确切。该法简便易行、无副作用又不影响进一步诊治等优点,非常适宜于运动员。
分析认为:
肢体过劳,脾失健运,脏腑失养,拘急而痛;或运动过度,气血逆乱,不通而痛。病位在腹部,腹为阴,治疗“从阳引阴”,取“阳脉之海”之脊中穴阴病治阳而效。
再《针灸甲乙经》“腹满不能食,刺脊中”,脊中穴有振奋阳气、温阳健脾之功;用之可以温煦经络,健脾理气。气机畅,气血调,腑气通,致“通则不痛”,万物疗法公众号提示脊中穴治疗还与神经节段性分布有关。腹腔大部分脏器的痛觉由T9~L1节段神经支配,而脊中位于T11~T12棘突之间,分布有第十一胸神经后支内侧支,针刺与支配痛区的神经属于同一节段或相邻,其抑制神经冲动而止痛。(卫雍绩.针灸接脊,脊中穴治疗腹痛57例临床观察[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1998,(第4期).)